当前位置: 返回首页 >> 王氏源流 >> 王氏源流 >> 关于编辑三槐王氏总谱几个问题的探讨
关于编辑三槐王氏总谱几个问题的探讨
作者:王旺春等 信息来源:中华王氏网 更新日期:2011-09-28 浏览[6960]

 (江西都昌王旺春,安徽潜山王灿前,青阳王龙高)

 

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:

您们寄来的《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》201113期和特刊《三槐王氏考证文集》收悉。《通讯》中编辑的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(以下简称《总结》)和《三槐王氏考证文集》(以下简称《文集》),是两篇宏伟的长卷,在错综复杂的许多王氏家谱中,能编辑到这种程度,可以说是不容易的。两篇文稿中的一些观点和作法,会得到全国王氏宗亲的认同。但也有些观点和作法值得商榷。在这里谈谈我们的看法,供编辑宗亲们参考。

一、对《文集》原则中的一点不同看法

原文(第1页)《文集》考证依据和方法:在三槐王氏上源流考证中,采取以下方法和依据。1、史、志、谱综合考证。凡国史、方志中有记载的,则先以国史为准,次以方志为准。凡国史、方志中无记载的,则参考有关通谱和三槐王氏支谱的记载,当不同的谱有不同的记述时,则以多数谱记述为准。”《文集》中则以多数谱的记述为准的方法不妥。事实证明,凡是族大支繁的宗支,必定家谱很多,但其内容几乎相同,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?则是一错都错,一对都对,甚至会把少数宗谱记述对的资料也会给予否认。因此,我们建议,把这句改为当不同的家谱有不同的记述时,则以最早版本的家谱为基础,参照多数家谱的记述,着其真实性高的资料为准。

二、关于世系世代平均年率计算方法

根据都昌县王旺春先生在编辑《都昌县姓氏志》、《都昌县地名志》中的经验,世系世代平均年率有两种情况,即战争年代,人类生育率相当低下,一般在27—33年为一代和平昌盛年代为20—23年为一代。此种方法仅供编辑们参考。

三、关于三槐王氏开基祖是王祜还是王祐

对于三槐王氏的开基祖是王祜还是王祐,我们按照《文集》确定的考证依据和方法,采取史,志、谱综合考证。国史、方志中有记载的则先以国史为准,次以方志为准。《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》总第49期特刊,《总结》中的第四题,三槐王氏第三代王祐,必须重点考证。(一)、在不同记述的典例中罗列其典例如下:在史料记载为王祜的,有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《二十五史》;在史料中记载为王祐的,有以(元)脱脱《宋史》卷《王祐传》。《总结》把《二十五史》与《宋史》分开引证,是不对的。《宋史》是《二十五史》中的一部典史,怎么可能有两种说法呢?这不是自相矛盾。现在我们将原文抄摘如下:《宋史王旦传》曰:王旦,字子明,大名莘人。父佑,尚书兵部侍郎。以文章显于汉、周之际,事太祖、太宗为名臣。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,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,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,世多称其阴德。佑,手值三槐于庭,曰:“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,以其所以志也”。这说明《二十五史》中的《宋史》称手植三槐于庭不是王祜,而是王祐。

《宋史》是元脱脱于顺帝至正三年(1343年)开始编撰的,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脱脱其人。脱脱(1312—1355),字大用父曰牙牙(又称马扎儿台)由康国王封云中王,故称康里脱脱。元文宗时,官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。惠帝元统二年(1334年)尚书省立,脱脱同知枢密院事,后升中书右丞相。在脱脱的主持下,元王朝复科举,开马禁,减盐额,选拔儒士以劝讲,惠宗称其为今世人杰也。天下文人称其为贤相。至元年间擢中书左丞相。后在立储事件中,直言进谏,复为中书右丞相。世人对《宋史》的评价是:看其人,读其书,可以说《宋史》是一部官修的权威典史。

其次,脱脱离王旦(957—1017)的生卒年不是很远,应是信得过典史。还有一部《宋朝事实类苑》是江少虞撰的。江少虞,宋常山人,字虞仲。政和(1111—1118)进士。他的平生更接近王旦。他在《宋朝事实类苑》中记载,王文正(旦),知临江时(又曰知平江县)狱有合死囚,公夜不能寐,思以计活之。方五鼓,空上人唱直更速起,相公将出厅,果斯开堂门。进外厅,急呼死囚出问,究清原委,冤者遂活。世人称公治状皆第一。父晋公祐尝曰:此儿异日必为三公。这里指的晋公,即是王旦的父亲王祐。

再次,《文集》中还说《苏轼全集•文集》卷一九《三槐堂铭》,文中都将王旦之父的名讳写作祜这也是不对的。现将《三槐堂铭》全文附于后(详见附件)。我们通观《三槐堂铭》全文,里面没有提到王祜或王祐。倒是《三槐堂铭译文》、《古文观止》卷十一《宋文》和《祈门武口辨三槐本末太原与琅琊本末同异》中提到王旦的父亲是王祐。(详见附件②、③)。

第四,既然《中华王氏大成总谱》编辑部确定了取材的原则,就要按照史、志、谱综合考证。国史、方志中有记载的,则先以国史为准这条原则,应该将三槐王氏的开基祖王祜的名讳改为王祐。

四、关于王巩的后裔

1.各地三槐王氏宗谱对正在编辑的《三槐王氏大总谱》衔接不上的认识《总结》和《文集》说目前所发现的三槐王氏家谱中,王巩的儿子,有二十多个名字,尚待认真辨析。有的可能是巩四子的异名,有的错接,还有的是攀附所为”。我们认为,不管是异名、错接、还是攀附所为,编辑部都应认同。但有个条件,就是要有最早的谱牒作为依据,或有其它谱牒、方志作鉴证。其原因有三:第一,要明确我们编辑《三槐王氏大总谱》的目的是慎终追远”,是集结三槐王氏宗亲的凝集力;追寻和研究三槐王氏名人和事迹,是激励今人的奋斗。第二,我们编辑姓氏族谱就象江河支流,它终归要流向大海。三槐王氏是中华王氏中的一支,其少数民族都能融入中华王氏的大队伍中,异名、错接、攀附所为的王氏,我们为何不能认同呢?第三,在历史的长河中,修辑家谱时由于受到当时的信息闭塞,天灾、兵燹的焚毁,自然灾害的流失等各种客观原因的局限,家谱不可能十全十美。异名,错接,攀附所为也就不为奇怪。这些事情出于先人,问题不在当代人。所以只要能提供最早版本三槐王氏宗谱,就应该编入《三槐王氏大总谱》之列。

2.关于都昌三槐王氏宗支情况的反映根据清康熙辛酉(1681年)版《王氏大成宗谱》(详见附件)和乾隆十四年已巳(1749年)版《王氏通谱青箱录》(详见附件)的记载,都昌三槐王氏的开基祖王文显系王巩第三子。但按照《总结》和《文集》所编的世系是衔接不上。一是两部文稿中没有王文显的名字。二是王文显出生的年度对不上王巩出生的年度。但王文显的后裔却散居在江西都昌、鄱阳、湖口。安徽的太湖、青阳、桐城、宿松、潜山湖北的麻城等地,人口约十万之众。从2004年起,王文显的后裔以都昌县(发祥地)为平台,进行了数次的交流,他们各自保存的谱牒,基本上与上述两部谱牒吻合,现在我们将上述两部谱牒介绍如下:

清康熙辛酉版《王氏大成宗谱》是辛酉年原版苏式谱牒,现保存在都昌县中馆镇小河村委会舍里王村。据元大德七年(1303年)王诚甫宁十四两人撰序称,该谱牒是依据王巩来都昌带来的谱稿(母本)编辑而成的。从目前各地保存的谱牒,如安徽太湖保存的清道光戊戌(1838年)版谱牒和本县矶山大港保存的乾隆甲申版,嘉庆丁丑版,道光乙巳版《太原王氏宗谱》(都是原版原装旧谱)基本吻合。可信程度是高的。

另一部是《王氏通谱青箱录》(附件看到的是打印本),该谱主编是新昌滨州侯王韩伯,他带领子姪,自买舟造楫,历三年时间,走遍大江南北,查对各谱,编辑出江西全省通行版本。《王氏通谱青箱录》线装原谱共九卷,其中包括瑯琊王氏世系一卷,太原王氏世系三卷(三槐世系一卷,乌丸、河东、中山一卷),这部珍贵的宗谱世系与王旦家族三代基本相符。现收藏于都昌县中馆镇排山村委会王家祠村,这两部较早版本的谱牒足以证明,三槐王氏的开基祖是王祐,同时也能证明王文显是王巩的儿子。

至于都昌三槐王氏怎样同《三槐王氏大总谱》衔接,我们将于今年国庆节后启动全族进行讨论,并将讨论意见报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,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衔接。

以上意见,如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一一年七月

 

 

附件1

三槐堂铭

天可必乎?贤者不必贵,仁者不必寿。天不可必乎?贤者必有贵,仁者必有后。二者将取衷哉?吾闻之申包胥曰:人定者胜天,天定者亦能胜人。世之论天者,皆不待其定而求之,故以天为茫茫。善者以怠,恶者以肆。盗跖之寿,孔、颜之厄,此皆天之未定者也。松柏生于山林,其始也,困于逢蒿,厄于牛羊:其终也,贯四时,阅千岁而不改者,其天定也。善恶之报,至于子孙,则其定也久矣。吾以所见所闻考之,而其可必也审矣。国之将兴,必有世德之臣,厚施而不食其报。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,共天下之福。

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,显于汉、周之际,历事太祖、太宗,文武忠孝,天下望以为相。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。盖尝手植三槐于庭,曰: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。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,相真宗皇帝于景德、祥符之间。朝廷清明,天下无事之时,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。今夫寓物于人,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;而晋公修德于身,责报于天,取必于数十年之后,如持左契,交手相付。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。

吾不及见魏公,而见其子懿敏公,以直谏事仁宗皇帝,出入侍从将相三十余年,位不满其德。天将复兴王氏也欤!何其子孙之多贤也?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,其雄才直气,真不相上下。而栖筠之子吉甫,其孙德裕,功名富贵,略与王氏等。而忠恕仁厚,不及魏公父子。由此观之,王氏之福盖未艾也。懿敏公之子鞏,与吾游,好德而文,以世其家,吾是以录之

铭曰:呜呼休哉!魏公之业,与槐俱萌;封植之勤,必世乃成。既相真宗,四方砥平。归视其家,槐荫满庭。吾侪小人,朝不及夕,相时射利,皇恤厥德,庶几侥幸,不种而获。不有君子,其何能国?王城之东,晋公所庐,欎欎三槐,惟德之符。鸣呼休哉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皇宋熙宁八年(1076)秋九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龙图阁大学士眉山苏轼赠谨

 

注:汉周之际,即后汉(947950)后周(951960)。

历事太祖太宗,太祖赵匡胤,太宗赵匡文。

魏国文正公,即王旦。王旦死后,宋仁宗亲篆碑文,谥魏国文正公。

懿敏,即王素。被宋仁宗谥懿敏公。

 

 

附件2

三槐堂铭译文

天道能够一定灵验吗?然而,贤能的人不一定显贵,仁慈的人不一定长寿。天道不一定灵验吗?但是,仁慈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。这两种说法取哪一种恰当呢?我听申包胥说:人事定了,能够战胜天;天道定了,也能战胜人。世上论述天道的人,都不等到天定下来就去要求它灵验,所以认为天道渺茫难测。善良的人因此懒惰,邪恶的人因此放肆。盗跖长寿,孔子、颜回遭困窘,这都是天道没有定下来时的表现。松柏在山林里生长,它起初被蓬蒿围困,遭牛羊残害;可是到了后来,四季常青,经历千年却不改变它的习性,这是因为它的天性已经定下来了。善恶的报应,落到子孙身上,那是天定下来已经长久了。我用看到的和听到的实事去考察,十分明白,那天道是能够一定灵验的。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,一定有世代积德的臣子,尽管贡献很大却不能受到报答,然后他的子孙才能跟遵守成法的太平君主,共同享受天下的福禄。

已去世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,在后汉、后周的时候就官位显赫了;到了宋朝,又服事太祖、太宗文武双全,忠孝具备,天下的人都希望他做宰相。然而王公因为正直的缘故,终究不能被当世接受,他曾在庭前亲手栽了三棵槐树,说:我的子孙一定有做三公的。不久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,在景德、祥符年间做真宗皇帝的宰相,当时朝廷清明,天下太平无事,他享用福禄荣耀共一十八年。现在如果寄一件东西给人家,第二天就去索取它,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。但晋国公在自己身上修养德行,期望求得上天的报答,一定在几十年之后取回,就好象拿着契约,亲手交割一样。我因此知道天道果然一定能够灵验的。

我没有来得及见到魏国公,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。懿敏公以直言敢谏事奉仁宗皇帝,在朝内朝外侍从皇帝、管理军民有三十多年,他的官位不能和他的德行相称。大概是上天打算使王氏再兴盛起来吧!不然,怎么他的子孙大多贤能呢?世上有把晋公比做李栖筠的,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,刚直气节,真是不相上下。而且栖筠的儿子吉甫,孙子德裕,功名富贵,大略也和王氏相等,但忠恕仁厚,却赶不上魏公父子。从这里看来,王氏的福禄还正旺盛不衰呢。懿敏公的儿子王巩,跟我交游,好修德行,又擅长文章,继承了他的家声,我因此记叙了这些。

铭文说:哎,多么完美啊!魏公的事业,跟槐树一起萌芽发生;培育辛勤,料定日后有收成。他辅佐真宗,天下太平。回到家里一看,槐树的浓荫遍布庭院。我辈小人,早晨等不到天黑,看准时机求财利,哪有闲暇去修养仁德;满心希望侥幸地不去种植却能收获。如果没有君子,又怎能治理邦国?王城的东面,是晋公居住的房屋;郁郁葱葱三棵槐树,就是王氏德行的瑞符。哎,多么完美啊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录自《古文观止》

 

 

附件3

武口祁门辨三槐本末太原与琅琊本末同异

按宣德、正统二谱俱刻苏文忠公《三槐堂铭》于其后,以为祖宗故物,遂使徽、庆、饶、池之王氏,行于书札印记之间,皆称三槐后人。余尝考之,宋史王祐字景叔,大名莘县人,事宋太祖,为知制诰。太祖遣使魏州,以便宜付之,告曰:使还与卿王溥官职,时溥为相也。魏州节度使符彦卿,太祖夫人父有飞语闻于上。祐往别太祖于晋邸,太祖欲卻左右与之语,祐竟趋出。至魏,得符颜卿家一仆人挟势恣横,以便宜决配而已。及还朝,太祖问曰:汝敢保符彦卿无异意乎?祐曰:“臣与符彦卿家各百口,愿以臣家保符彦卿。又曰: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致享国不长,愿陛下以为戒。太祖怒其语直,贬护国将军,行将司马,华州安置,七年不召。太宗即位,以兵部侍郎召,不及见而死。初祐赴贬时,亲宾送于都门外,谓祐曰:意君作王溥官职矣。祐笑曰:吾不做,吾子二郎必做。二郎,即旦也。祐素知其必贵,手植三槐于庭曰: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。已而子懿知袁州旦位太保加太尉,死赠太师尚书令,封魏国公,谥文正。旭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,孙质(天章阁侍制)、素(端明殿学士、工部尚书),天下谓之三槐王氏。考之《大明一统志》与莘县旧谱属大明军,至国朝属东昌。大献府君生于唐会昌乙丑,殁于乾化二年,距赵宋建隆(960963)已七十年矣。王祐与大献府君诸孙为等辈,则三槐为北宗族人,而非琅琊之祖明矣。宣德、正统二谱未尝深考,附录《三槐堂铭》于其后,不过如今之修赵谱,凡姓赵者,皆书之;修钱谱,凡姓钱者,皆书之耳。遂使王氏子孙应酬书札者,皆称为三槐后人,岂非所谓以讹传讹耶?抑亦秉笔者非其人而因陋就简耶!是用考古以辨之,以解吾宗人之惑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欧阳忠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皇明正德(1515年)乙亥春月  吉旦

 

 

注:王溥(922982年),五代宋初并州祁县(今属山西)人,字扬齐,后汉乾祐(948年)进士,后周时官至宰相,入宋仍任宰相,乾德二年(964)罢相。太平兴国初(967年)封祁国公。

孙质,即王质(10011045),字子野,《宋史》卷二百六十九有传。王旭之子、王祐之孙,他年未及冠,便试学士院,结果辞入优等,赐进士第,一举名震京师。王质初任馆阁校理,累迁尚书员外郎,后通判擢天章阁侍诏知陕州。王质为官期间,广施仁政,薄赋缓征,勤政恤民,时人赞之。他与范仲淹为道义之友,当年范仲淹贬饶州,朝廷抓朋党正急,只有王质带着酒去看他,王质去世于庆历五年,范仲淹为他撰写墓铭,欧阳修为他撰写神道碑铭。

大献府君,即王璧(845913),元公四十八裔孙。

 

 

附件4:(见谱,此略)

 

 

附件5:(见谱,此略)

 

 

  信息录入:wxc  
  责任编辑:wfl  
【打印】  【返回首页】  【关闭】  
上一篇:三槐王氏考    
下一篇:从太原王氏晋至三槐王氏王言世系    
 
王氏网 新安琅琊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