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至民国年间,安徽省桐城县(解放前包括现枞阳县,解放后分设为桐、枞两县)一带,流传着“九里十三王”之说,王氏曾为安庆府名门望族,炭埠则为安庆府著名地望,人才辈多出,风华数百年。其先祖多是从皖南徽州及江西饶州地域北迁而来,系出瑯琊王氏(或太原王氏),多为江左王而三槐王或新安王等正派。后世子孙敬宗睦族,曾于桐邑东乡即现枞阳县汤沟镇原中书院建有十三王“王氏总祠”,长年供奉列祖列宗,世代联络宗情族谊,祈求福泽万代,永世其昌。
炭埠王氏始祖福一公,字均泽,生于元仁宗延祜六年(公元1319年),先世居徽州婺源(婺源后划为江西管辖),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许(1351年后),因避农民起义红巾军之乱,与弟福二公(字庆三),历尽艰险,跨过长江,北迁至安徽桐邑东乡之大宥乡炭埠集。福一公因睹其山水苍秀,遂卜居于此,永建乃家;福二公迁居桐邑西乡新庄铺(即桐城范岗之王家冲)。明嘉靖二十三年炭埠王氏福一公开宗修谱,祠堂尊名“槐庆堂”,至民国六年共七修宗谱,先后两次明定昭穆字辈八至卅二世为:“道嘉汝希先。有志文名振,永念叙彝伦;庭嗣森玉立,克用佐时珍”。兹后,炭埠王氏人脉兴旺,枝繁叶茂,人才辈出,建功立业。后人赞曰:“福人居福地,起家传万世。”福一、福二公是为炭埠王氏开宗始祖。
安徽安庆府桐邑大宥乡炭埠集,位于时称桐邑石山保周围地域,即今枞阳县项铺镇之石溪村与白湖乡之山河村毗邻区域,以石溪村王家祖庄为中心,方圆约九十平方公里,青山碧水,物华天宝。世传福一公仙世后所葬地府,乃炭埠集“蟹王地”,因而世人称我王氏族人为“福蟹炭埠王”,既揭示“福海无边,繁荣昌盛;纵横四海,兴旺发达”之天机,又承授“薪火相传,自强不息;播洒光明,造福社会”之天意,故我炭埠王氏世代悉心构筑“福”文化人文理念,文化传承,盛及四海。如今,炭埠王氏后裔遍及中国大陆与台、港、澳以及东南亚、欧美等世界各地,各行各业均有领先人物。遥看炭埠圣地,东连柳峰山,龙脉起伏绵延,西邻白荡河,相望千年浮山,北有古城隍庙、古阴安县旧址,南接浩淼白荡湖,与万里长江相连,真可谓山青水秀、地灵人杰。而枞阳县境又为我国近代文学史桐城派多数代表人物之祖居地、发祥地,我炭埠王氏先祖代有大儒,世代多人受拜于左氏、方氏及张氏府中导师,多人位及朝庭命官,文韬武略,立业建功,深受世人爱戴景仰。左光先、左周、张廷璐、方履中等近代名人曾专为《炭埠王氏宗谱》作序。后人盛赞曰:“天成福地槐庆家声播四海,人显宏文皖桐华章誉九州。”
(炭埠王氏二十世孙 飞龙 2009年9月8日谨辑)
|